前言

《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是庄子研究“后起之秀”(相比陈鼓应等老一辈)刘笑敢的博士论文演进而成的论著。作者认为:道和安命论是庄子哲学的起点和基础,逍遥论或体道是庄子哲学的归宿和完成,真知论和齐物论则是庄子哲学从起点到归宿的桥梁。

简要

庄子哲学以安命论为基础,以逍遥论或自由论为归宿,以真知论和齐物论为起点与归宿之间的桥梁。安命论又以道对万物和人生的决定作用为起点,逍遥论又以“体道”或“与道为一”为最高境界,所以道既是庄子哲学的起点,又是庄子哲学的归宿。安命论和逍遥论大体上属于人生论,真知论和齐物论又相当于一般的方法论,所以庄子哲学也可以概括为以人生论为起点和归宿,以方法论为内部的桥梁。

庄子哲学架构图

道生成并决定天地万物和人世起伏(本根道),因此要安之若命(安命论),在此基础上通过真知论(怀疑主义与直觉主义,理性思辨与修养体验)和齐物论(辩证法与诡辩论,理论分析与精神超越)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论),这与道合一的境界就是道的另一层含义(境界道),是回归于世界之本根。所以庄子哲学是从本根之道出发,回到对本根的体验与认同的圆环。作者从文字统计入手,辨析概念,哲学分类(客观唯心)与特色(精神自由),形成对庄子哲学有理有据的理解、诠释与评判。

从现实之苦到逍遥之乐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的解释;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避免对个人或群体抱过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超越现实之苦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的提升。

在庄子的哲学里,肉体苟活,养生以“终于天年”是第一位的,然后是解决心理上的痛苦问题,最后是追求精神世界的“逍遥”。

主题阅读

本书虽然带点马哲味,但依然为不可多得的全面切实地剖析庄子哲学及其后学的优秀作品。

推荐同主题书籍:

  • 郑开的《庄子哲学讲记》:借鉴西哲概念来诠释庄子哲学,知识论/本体论映射道物关系,独立对照无待、自由来理解逍遥、自然(自然而然)、平等来体会齐物观。从小大、始终、有无的道物关系,阐释获得真知-经验知识的直观方法:洞见、觉悟,这种方法是不可言说的,需借助不落言筌的卮言这种开放的联想的表达方式才能阐释,并需道行之而成。由此,从知识论/本体论的思想世界,跃升到心性论纯碎的精神世界:无心之心的神明,即玄德。又从自然人性论、无为心性论,扩展到纯粹真性论,真即纯粹。进而讨论道高于物外、道通于一的主客相忘相融的物化:不化之化,在这个层面的精神世界里面才能实现乘物游心的逍遥游:游心于德之和。
  • 王博的《庄子哲学》:本书讲述在“仅以免刑”的乱世中求生存的庄子哲学:世无道,只得形委蛇以求生,而心逍遥以自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阿Q范式的鼻祖。作者以如何在乱世中求生存并安之若命为纲,重新编排内七篇的顺序:人间世(形寓于方内)、养生主(无用之用、虚心以游世、缘督以为经)、徳充符(以忘达德、游心于道)、齐物论(吾丧我来道通万物:“道”是未始有物-无物、无区别-无封、无是非)、大宗师(以天为宗)、逍遥游(心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应帝王(应而不藏)。庄子生活在乱世,而不得不与人间世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但他始终关注的是应天养生(非益生),即不遣是非,吾丧我,心斋坐忘。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本书视角比较局促,不如《庄子哲学讲记》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