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阅读统计-追根溯源

前言

今年的阅读可以说是春读诗、夏读史、秋读艺术、冬读考古。首先是接续去年的心智和诗文阅读主题,阅读了心理学以及诗文解析相关的著作;然后是经由太平洋战争三部曲激发的对日本历史文化、美国崛起、二战欧洲战场的扩展阅读,可惜没找到合适的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的书籍;接着带着弥补美学三书仅读过其一的遗憾,而补读了其它两本,进而对李泽厚的西学思想来源(如康德)有了兴趣,进而阅读欧洲近代思想和哲学;最后出于对照中日、中欧文明,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有了兴趣,从而大量阅读中国考古、中华文明起源相关书籍。

这些阅读的总体感悟是,中国现阶段的学人已经开始尝试打破西学理论框架的垄断,试着重新构建基于独特中华文化的新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对西方理论的迷信,可以说是跟随美国对华自毁规则式的围堵打压而幻灭。基于最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国考古界有了切实的理论构建进展,但这个新理论构建的过程才刚刚起步,依然任重而道远。其他领域的创建也是如此,比如《踌躇的霸权》的构建就非常优秀。

中西文化在基本理念上的区别是根源性的:中华文化是世俗的(人伦关系)、综合的(天人合一),西方文化是超越的(思辨理性)、分析的(物我二分)。超越的优点是个体能动性,永不满足,永远追索,螺旋上升,一如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分析的优点是质疑精神(更准确地说批判和刨根问底的精神),较少成见,如笛卡尔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无预设起点。个人的感触是西方的创新优势就植根于这两个思维基点之中。

日本为什么不诚恳认罪?

前言

又是一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也是定时勿忘国耻之日。回顾种种无耻侵华事实固然能激发愤慨的爱国之情,可待警钟声了,纪念日一过,一切又照常,不会在心底留下些许涟漪,也不会在脑海中留下什么的感悟。面对如此惨痛的灾难,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份独特的“5D报告”,以深刻认识日本为什么发动战争,又为什么不诚恳地认罪(“遗憾”不是悔罪,甚至也不是道歉。就如盟军不会把对波茨坦公告的“默杀”(日语有多重含义:不置评或拒绝)回应视为接受投降条件一样),以便让自己保持警醒与清醒,意识到什么样迹象和社会氛围可能会重蹈覆辙,而在此种情况下又当如何应对。以下是我个人对侵华战争的“5D报告”,鉴于所知甚陋,疏漏错误之处难免,有错必改。

黄山游记

准备

上一次去黄山还是十年前(2023)的六月。当时老婆刚有身孕,于是戏说黄山是即将出生宝宝的幸运山。之后由于养育二娃,一直都没有怎么外出旅行。今年嘟嘟十岁了,于是决定陪她去她的幸运山来一场幸运之旅。

十年前去黄山是跟团游,跟团游的特点是:走马观花一时爽,尔后回忆全都忘。在准备这次自由行之前,我就是处于这样的状态,连黄山的前山、后山都没有半点印象了。于是狠狠地补课研究了一番从南大门登山的三日游攻略,结合真实行程而得出如下攻略。

二战中日本的北进 VS 南进战略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曾经有两种不同方向和目标的相互竞争的战略,这就是:北进和南进战略。其中,北进为陆军主推,以苏联为目标;南进为海军主推,以东南亚和美国为目标。这两种战略都是希望通过以战养战,掠夺占领地的资源达到独霸亚洲的目的。先是北进被挫败于诺门坎,然后南进惹毛了美国,导致覆灭。这两种战略的出台背景、决策过程、实际行动及其后果与影响大为迥异,并对中国、苏联和东南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等级社会中的精神分裂

简介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是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R. 塔格特·墨菲新出不太久的书籍。作者自15岁起就定居日本,在日本生活三十多年,因此对日本有着诚挚的感情;又因为是西方人,因此具备较为客观的批判视角,但难免就有一点西方中心的预设:即凡是不符合西方习俗的就是不正常的心态。但总体来说,作者对日本社会的文化思维模式有深邃的理解,对日本的政治经济组织结构也有敏锐的观察,是一部了解日本历史、国民性、政治经济组织模式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