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阅读统计

总计 46 本

评价统计:

  • 五星图书 18 本,占比 39.1%
  • 四星图书 17 本,占比 37.0%
  • 三星图书 7 本,占比 15.2%
  • 两星图书 4 本,占比 8.7%

育儿先育己

阶层的危机

最近在看一部BBC制作的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通过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每隔七年访谈一次制作一集,从1964年一直到到2000年,一直持续到他们56岁,总共拍了7 Up, 14 Up, 21 Up, 28 Up, 35 Up, 42 Up, 49 Up, 56 Up 八集。

这部片子是一个小的人生缩影,从读书,到工作,到结婚,到养育后代,到中年,到老年,一路真实访谈过来,让我们感觉片中所说的Give me a child u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若翻译成中文就是七岁看大。片中所采访记录的这十四个不同背景的人的生活轨迹,绝大部分确实能在起初七岁时看出端倪来,只有少数例外(一个农村孩子考取牛津后进入美国研究核能,一个读私立小学的孩子从大学辍学后靠政府救济度日)。在我们的话语中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为什么能在一个小孩七岁的时候大体推测出他将来的人生轨迹呢?这就是制作该片的初衷。制作方人认为英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阶层固化,即我们所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出来打地洞”。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中出生的人,从一出生开始每个人从父母所学得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家庭能够与愿意提供的各种资源有着天差地别的差别,很多人无法跳脱这个原生家庭环境差别局限,导致在七岁的时候就决定了这些人今后的人生道路以及在社会中所属的阶层。片中一个读私立小学的孩子7岁时便阅读《泰晤士报》,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为其目标,而另一个底层家庭的孩子却连大学是什么都不懂的。诚然,阶层固化确实是个趋势,有人研究过在土改中被打倒的那些地主后代比当时打倒那些地主的贫农中农后代生活得要好,社会地位也要高。这些地主(乡绅)的后代在家庭被打倒时虽然少了物质上的资源,但们从少接受了较好家庭教育,学得的为人处世的方法,见识胆识要比中下贫农的后代要高一个档次,正是这些以及可能的人脉关系使得他们依然生活得更好。

中文版《独裁者手册》之和谐手册

前言

独裁者手册》是一部解析权力–尤其是政治权力–运作机制的大作,这套机制适用于民主政府,也适用于独裁政府,还适用于一切有权力的场所,如公司、组织等等。总的来说,就是从如何获取权力,如何维持权力的角度来分析现有的政治制度、公司制度。

中文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样一本书能在中国出版实属不易,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做一些和谐的功夫。坦白地说,这本书译文流畅,观点忠于原著,只有部分和中国相关的“敏感”论据被删除,其余都保留完整,实属佳品。鉴于很多人怀疑心重,我也有心一睹原著风貌,因此搜寻原文,将我找到的中英差异列在这里,让大家对这本删节书的质量心里有个谱。

我的父亲

前言

我的父亲今年已七十五了,每次回家都能明显感受到无情岁月在父亲身上留下的印迹。这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相处的时间的不会太多了,尤其是对于常年飘在外面的我来说。虽说在我离开家乡之前与父亲相处了十八个春秋,可我对于父亲的生平却了解的很少,非常的支离破碎。大约以前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明天还会见到的,加上年少总是索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懂得去了解父辈的需要,因此不曾打听与了解过父亲的过去。这次借过年回家相处的一个夜晚,和父亲聊了聊他的过去,记在这里,以作一个平凡农民半个多世纪的回忆。

我的父亲罗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