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地产开发商暴雷,不再公示的失业率节节攀升,出口大降,投资非常谨慎,突然间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都失灵了,这是怎么了?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近 30 年前,1994 年分税制改革,中央拿大头,地方政府拿小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了,但公共支出又没有减少,没钱怎么办?土地财政就被发明出来了,从此支撑中国多年高速发展的土地财政经济模式就登场了。

土地财政经济模式简单概括如下: 地方政府卖地 → 开发商借债买地建房 → 居民借债买房 → 地方政府用借债以及卖地钱搞基建、招商引资 → 产业出口挣外汇 → 央行根据外汇储备以汇率1:8的比例印钞 → 银行放债给各方

土地财政经济模式

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个正向循环是能工作得很好的,尤其是在没有加杠杆的情况下。这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似乎也证明了这个模式很给力。大量结汇的钱,促进了房地产和基建的高歌猛进,并惠及其他产业,大量廉价劳动力+低汇率又促进了出口,挣得更多的外汇。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既避免了其他物价的通胀,也压缩了其它产业和消费壮大发展的空间。

人性是盲目的,既贪婪又恐惧。乐观时加杠杆借债,累积了债务风险;悲观时不计成本抛售,踩踏崩盘。当居民加杠杆都买不起房,当开发商的收入还不起债甚至是还不起利息的时候,这个循环模式就玩不转了。再叠加外部供应链脱钩、全球需求疲软导致出口大减,内部人口出生率剧降、年轻人无欲躺平、房地产前景预期悲观,于是出口和消费(主要是房地产消费,其它消费本就没怎么壮大)两驾马车就跑不动了,出口的外部需求萎靡和内部需求不足,投资也就谨慎了。这样三驾马车就都失灵了。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为什么政府宁可有价无市也要保房价。房价如不保,资产就缩水,资不抵债,开发商破产、楼盘烂尾、居民断供,银行坏账,政府没钱,各业停罢,社会矛盾激增。也可以看出政府为什么要催老百姓去消费,出口依赖于外部需求,在当前全球局势下既不可控也不乐观;投资既要有钱也要有市场需求。既然增量无望,就只好打打存量的主意了,于是在发钱与发政策中选择了发文让老百姓去消费。可是在掏空六个钱包以及“996”福报下,老百姓有钱和有时间去消费么?于是躺平的继续躺平,吆喝的继续吆喝,双向奔赴。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土地财政的弊端早已广为人知,政府也曾想了很多招。“一带一路”是个很牛逼的创想,保底可以输出产品,高级的话可以输出中国模式(用资源和外汇交换来帮发展房地产与基建)。可多方协调磨合的实现难度很大,中国目前远不如当年唐朝那样强大(再次膜拜一下“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搅局者们釜底抽薪,供应链脱钩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这个的。产业升级,科技强国也是一条路,可搅局者们也看得很清楚,科技打压不曾也不会停歇。

供应链脱钩+科技打压无异于战争,这两个战场都需要有大智慧大魄力去应对。更高格局的应对是不被牵鼻子走,也就是不在同一个维度和层面上去处理,操盘这样的大手笔,其人可期乎?

攘外必先安内,房地产这个夜壶已经绑架了太多,最最重要的就是年轻人的希望。如果这次危机再依赖于这个夜壶,未来堪忧,绝望的那种堪忧。而即便有好策略,更需各方有担当有魄力去破除各种阻力,一旦错过宝贵的时间窗口,就会一如二胎三胎政策即便放开也避免不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强烈推荐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出品的视频: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通过这个视频和本文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次不一样又一样。不一样的是加杠杆的土地财政玩到要崩盘了(不像08年),旧模式走不通了,而新模式还没着落;一样的是都在债务周期里循环。

砥砺前行,愿中国不要活成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