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澄明之境》是华师网红教授戴建业在存在论层面上探讨陶渊明其人其诗的一本书。研究陶渊明的大拿还有袁行霈,袁老在考证注译方面较为突出,而戴老在阐释方面较为突出。以下是《澄明之境》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简要

陶渊明能够遵循自己的闲静本性、儒道兼收、孔曾老庄并重,从而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在饥寒之忧、陇亩之勤、居常之念、生死之虑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功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化境(纵浪大化中)。一句话“诚以求真”。

渊明是在“结庐在人境”中“遗世情”,“心远地自偏”,识性养分,率性而行,让自己生命的真性充分展露而毫无遮掩,从而实现“无事自适”、“陶然自乐”的“得此生”:

  • “无事”是无所欲求的自在
  • “自适”是生命的适意与自由

他在对人境的超越中又充满人际关怀、乐享人伦之乐。可谓尽一己之性以通万物之情,通万物之情而与万物为一体,于是与万物共枯荣,与天地合流,随中和而任放。

其诗风亦独成一家:散文体、多虚词、节奏轻徐、旋律渊静、自然冲淡,其特色在于创造一个浑融和谐、冲淡自然的整体意境,而不是凭亮眼的只言片语取胜,故不可句摘。

本书资料与论述都非常翔实,通过细研陶的诗文、历代注评,分别论述陶的人生境界(洒落与忧勤)、生命意识(纵浪大化与不失此生)、文化底蕴(曾点与庄子)、自我体认(知性与尽分)、归隐交战(养真与守拙)、结庐人境(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融然远寄(酒中见真意)、诗文特色(自然静穆)、其诗其人的接受史。

其行文典雅精辟,但内容上前后有不少复述之处,稍嫌啰嗦,最后两章接受史内容过于专业考据,可略读。此外陶首次和末次出仕可以归因于家穷,中间的几次应还是以“济天下”为主因,一为桓温镇压孙恩起义,二为刘裕平叛桓玄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