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中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心流,来描述人在专注于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进入类似庖丁解牛那样一种忘我神往、游刃有余而踌躇满志的最优体验。他认为聚焦目标、控制意识、关注反馈、忘我投入,人就能在体验到快感的同时享受螺旋式的成长。不断重复这样一个自得其乐的成长过程,就能克服精神熵,让内心保持和谐,让人生有意义。这个观点与《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中“喜不喜欢学习,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是否能持续地体验到学习新东西、解决问题的愉悦感。”的观念非常类似。

全书分为十章,三大部分,重点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二部分是大部分是举例。如果是跳读可以只读前四章和最后一章。

  • 第一部分:什么是心流?
    • 第一章:心流是快乐的源泉,心流能克服精神熵
    • 第二章:控制意识才能改善体验的品质
    • 第三章:心流的构成要素:目标、反馈、专注
  • 第二部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心流
    • 第四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心流的条件
    • 第五章:感官之乐
    • 第六章:思维之乐
    • 第七章:工作之乐
    • 第八章:人际之乐
    • 第九章:如何在挫折中自得其乐
  • 第三部分:心流的终极意义,建立内心和谐,过有意义的人生
    • 第十章:追寻生命的意义

感悟

米哈里首先借鉴物理学上熵(衡量无序的程度)的概念,提出“精神熵”:即资讯对意识造成干扰与威胁,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内耗)。再从精神熵的反面–最优体验提出”心流“的概念。幸福不是我们能直接追求的目标,而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副产品,即实现过程中的心流体验。

心流有如下特点:

  • 目标:有目标才能聚焦
  • 及时反馈:有反馈就有即时刺激,评估与目标的距离与方向,才不会偏航,才有成就感
  • 专注:专注才能屏蔽干扰,集中注意力达到忘我的境界

要体验到心流,必须具备内部和外部两个条件(其中外部条件是可以由内部条件创造出来的):

  • 控制意识的能力:书中称为自得其乐的性格,是指控制意识聚焦于与目标相关资讯的能力。
  • 活动要丰富:实现目标的过程能让自我变得更丰富,从而不断成长。这要求活动要富有变化、趣味、挑战,才能带来新鲜感和成就感,使技能不断提高。

从上面可以看出目标是方向,也是焦点。在实现不同目标的过程中,都可能体验到相同程度的最优体验,因而心流体验是中性的,只有目标才有高下优劣之分。那么目标从何而来呢?必须从实践中尝试而来,也就是说你需要体验实现不同目标的过程,从中选择让你能体验到最多心流的目标,这才是最能让你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目标或者人生使命。那些自得其乐的人就是”拥有自足目标的自我“的人,他们的目标是在不同的体验中,经过主动评估比较后而涌现出来的,是以自我真实感受为依据,而不是外部强加或者盲从的目标。也就是说自成目标,即米哈里说的“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只有这样,才会在努力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秩序与成长的乐趣,形成强大的自驱动力。

一个人如果能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或目标,那么他将人生的众多行动聚焦于该使命,并将使命的意义赋予众多行动,从行动中获得心流体验。这样他的整个人生就是围绕使命而形成的一股持续的、成长的心流,这就赋予自己的人生以意义,获得内心的圆满。从这个角度看,心流不仅仅描述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哲学。其终极目标是赋予人生一个重大目标,整合人生的心流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意义。